另闢蹊徑─ 孤身走向藝術美

14-07-2014

寫於徐師八十大壽前後
收錄於< 詠春寶典 新編> 下冊

當時的武館, 對我來說雖然陌生, 但練拳的方法大致仍是熟悉的: 每天晚上,師兄弟姊妹大顆兒於上館後先打幾遍「小念頭」,然後互相黐手;有些進一步練習「尋橋」,練習「標指」的算是少之又少,練習木人樁及兵器的更不用說了,印象較深的就只有馬紀輝師兄吧!

然而,這種練拳方法漸漸改變。師傅開始強調關節的運作:放鬆肌肉同時彈開肩骹、手月爭㬹、手腕。師傅常常親手幫助我們鬆開這些關節,以關節轉動代替肌肉收縮來操作各種手法。「關節一齊郁但係獨立轉動」─ 可謂這段時期的名句。

這樣的授拳方法持續及發展了大概三年,至2006年再生變化。那年,一些在澳洲學習徐系詠春的外國同門(師傅的徒孫)移居香港專誠跟從師傅習拳。師傅要求這批外國師侄僅做一件事─ 站樁,但求放鬆肌肉,偶爾練練小念頭,別無其他。館內的練拳氣氛漸次由動變靜了。

2006年底的一個晚上,師傅忽然引導我們嘗試升脊。簡言之,師傅用雙手幫忙推動我們不甚活躍的脊椎,使它稍稍能夠上升,從下而上一直至剛剛僅能到達頭頂位置,然後指示我們藉此指揮兩膊肌肉鬆下。第一位略見成效的是 Seb,當時我亦在場;這可說是那時候館內的大事,因師傅說這就是念頭初現的表徵,由升脊而得,而Seb正是進此門檻的第一人。還記得師傅面泛喜悅,想必是心裏高興。我更於翌日送給Seb香檳一瓶,以示祝賀。

接著的一段頗長時間,師傅不斷引導 Seb(當然亦擴至其他同門)「升脊放鬆」,而升脊產生的力量相當矚目。此後,「升脊指揮放鬆」成為訓練新法,館內幾乎站樁處處,變得完全靜態,跟以往的氛圍儼然南轅北轍。

依我理解,師傅的想法大概是:要傳授如此的詠春,先前的方法效果不佳,倒不如破釜沉舟, 回歸根本; 經師傅多番思考, 自我分析如何操作產生這種念力,推斷那是跟升脊直接相關:只要升脊至頭頂,念頭便能啟動。這無疑是「破釜沉舟」之法;此種靜而不動的練習模式,或會變得枯燥無味,熬不下去的若屬大多數,最終或須退休閉館了。然而,師傅深感值得一試。

如是者又持續發展了一段日子,愈來愈多同門踏上升脊之路,果效略見。儘管Seb及Nima(此階段公認的師傅示範孖寶)的力量變得愈來愈大,真正能以念頭操控力量的成功例子尚未出現。

大概於2 0 0 9 年, 師傅發覺Ada對他身體發出的訊號特別敏感, 單憑他的眼神就能讓Ada的肌肉放鬆下來。其後,不止眼神,就是只站在她身旁,甚或身後,只要能讓她感應到師傅的形態, 便可以影響她的精神面貌,助她更接近念頭操控的狀態。除了身體形態,師傅也能藉手掌或身體不同部位送氣至Ada體內,取得同樣效果。其後,類似的情況也在阿晶身上出現。Ada與阿晶成為這段時期精神面貌的「雙台柱」,師傅藉她們所作的示範,堪稱神乎奇技,難於言喻。

隨著授拳方法幾度大幅變動,直指發掘念頭此一核心,館內的詠春水平與日俱增,並因師傅的授拳方法深入核心基礎,各人進步的程度霎變顯著。儘管如此,要真正自行以念頭操作,卻總是欠了一點甚麼。「差少少」─ 一句常掛在眾人嘴邊無奈的話,可說是此期的寫照。

至今,師傅仍未能一嘗心願:「都希望一百個裏面有一個得呀!」師傅多年前曾這樣說道。「日日都捉,唔係一日兩日,捉咗成一兩年,自己都係做唔到,究竟點解呢?」每每在示範指導時(特別對Seb和Nima),師傅會這樣慨歎。

練拳的時候,我大多喜歡躲在後排,好像沒有參與館內的交流,其實卻非常留意師傅的一舉手、一投足,以及師傅的示範、解說等。不止在館內,甚至是師傅的D V D及網上錄像片段等,我都看得不亦樂乎。師傅的動作有一種魔力, 不能純以柔韌、諧協、圓融、連綿等字眼來形容;那是源自一種美,一種可視為力的藝術之美。

與其說師傅是武學大師,不如說他是力的藝術家,透過詠春拳術盡顯力的藝術美。

藝術追尋之路是孤獨的,因為必須親自尋索,不可替代。

師傅身懷絕世奇功,無人能及,知音難尋,不免帶有從無敵而來的孤獨。師傅千方百計務求傳授奇功,卻竟然無一方法可行,受著無可奈何之苦。

徒弟們費盡心力、嘗盡失敗,仍難登堂奧,同樣受著無可奈何之苦。既然這樣,何不仿效師傅,各自踏上藝術追尋孤獨之路─ 不知終點,勇往直前;無人能代,孤身領悟。

常聽說欲了悟念力之道, 須採哲思境界的進路, 即是要放下執著、心境空明, 甚或臻於虛無─ 以哲思之境言說徐師詠春( 以及中國傳統武術) 帶給人那種遙不可及的情懷。然而,回想師傅對詠春表達的種種─ 他對詠春力量及其無力之力的讚嘆(「真係唔使用力架!」);對念頭高度操控的輕描淡說(「係呀,諗下架咋」);對力量得以完美呈現的追尋與堅執(「我都唔知係唔係已經盡啦」),而致旁及於他對書法的熱情與欣賞─ 不禁猜想他不曾循哲思之境頓入高深;他展現的,其實是本於對藝術美的嚮往,堅毅地尋索,而最終獨步開創的進路。

如果問: 師傅是一位境界哲人, 還是一位藝術家? 我會毫不猶疑地選擇後者。

也許,打開自己的藝術觸覺,感應(不是感覺)師傅所呈現的力之美、詠春之美,擁抱潛移默化、耳濡目染的氛圍,或可在目前無奈困境中另闢蹊徑。

Address 九龍長沙灣道3號長勝大廈11樓(10字)C座
(太子地鐵站E出口)
Phone +852 2606 0602

聯絡我們